(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7日讯(记者杨幸慈通讯员陈静)为了开阔学生视野,贯通校园与生活、课程与活动的多维度体验和展示空间,从校园生活世界的学习者走向实践创新视界的追光者。“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汉阳区七里小学的少先队员走进武汉各大博物馆,了解武汉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了解楚文化在武汉的厚重沉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武汉的传承和发展,激发爱武汉、爱家园的家国情怀。
复刻最喜欢的历史展品。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中国桥梁博物馆、张之洞博物馆、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长江文明馆……周末,孩子们和家人一同开启“博物馆之旅”,通过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用心去感受历史的沉淀,用双眼去看文化的厚重,用行动去传承文化的智慧,并将自己最喜欢的展品和参观后的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记录博物馆游览感受。
四(3)班黄文轩同学说:“之前看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第二期推荐的湖北文物里就有‘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当时感觉非常神奇和向往。周末就和同学一起去了省博,重点找寻了这两样文物,实物果然震撼。回家后就用黏土、卡纸试着制作了这两件文物。”
王艺憬同学担任武汉自然博物馆义务讲解员。
四(5)班王艺憬同学自2022年暑假开始,就通过初筛、面试、岗前培训和最终考核,成了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者。通过讲解和学习,她对展馆中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多了解。王艺憬自豪地说:“这里有世界10条大河流域的古生物和现代珍稀动植物标本3000多件,它们让以往仅存在书中或屏幕上的平面形象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场馆设计打造的自然场景让一切更加真实。在博物馆里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学生制作的“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
七里小学校长陈亮表示,走进博物馆,学生们了解到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力量的学科资源。开设“博物馆”课程,让学生们动手去复刻文物、去了解资料、去探索记录,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也是多学科融合进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将继续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孩子们探索更多的未知。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