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彦南、周盛盛
首次拍到5只雪豹同框、5只荒漠猫同框、5只猞猁同框、6只兔狲同框等珍贵画面;为雪豹、荒漠猫、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后放归;科技赋能,建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研讨会近日在青海西宁举办,会议全面总结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与会各界专家对祁连山打造生态科研高地建言献策、把脉问诊,并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
(资料图)
4月16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一头牦牛在祁连山腹地的草场上活动(无人机照片)。(
祁连山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大的边缘山系,是中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着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将生态科研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充分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积极研究探索国家公园建设思路,以建设生态科研高地作答,在实现生态保护力度最大化上取得丰硕成果。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主任刘德铭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从一开始就将生态科研高地建设摆在关键位置,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覆盖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实现了对水、土、气、生物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
2018年4月14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摄的雪豹。(
为摸清园区生物多样性“家底”,祁连山国家公园先后开展了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共记录到高等植物1487种、野生脊椎动物401种、大型真菌203种、无脊椎动物67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重点保护动物96种。调查还发现了昆虫新种14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省新记录228种;祁连山鸟类新记录9种。
为推进旗舰物种保护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对4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个体开展追踪监测,总结了园区黑颈鹤繁殖和迁徙路线等方面的规律,填补了中国在雪豹、荒漠猫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等方面的研究空白。
2018年6月4日青海省雪联青藏高原自然保护中心科研人员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使用红外相机拍摄的黑颈鹤孵化影像。(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二级巡视员肖红表示,持续有效地开展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生态系统机制研究、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等科研工作,可以全面掌握各个生态系统间的复杂关系,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扎实的科学支撑,全面提升园区内生态系统保护水平。
在高新技术运用方面,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的建成实现了自然资源数据库与感知系统的融合共享,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野生动物在线识别分析体系,建立了具有园区特色的智能巡护系统,提升了典型生态类型动态监测分析与应用能力。
此外,园区与青海省气象局合作,连续6年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有效提高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感知能力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在题为“荒野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沿问题”(线上)主旨报告中说:“生态保护是一种实践,需要科学研究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决策才是一个科学的相对准确的决策。”祁连山生态科研高地建设,为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李晓南表示,青海省致力于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价值实现和自然教育展示样板区域,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正为祁连山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也为生态科研高地的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吕雪莉 李彦南 周盛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