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上海高考理科状元:公派留学却拒绝归国效力,晚年回上海养老_全球热推荐
时间:2023-06-16 16:45:06  来源:墨斗鱼说史  
1
听新闻

1977年高考

之前小编给大家介绍了1977年高考北京市的文科状元刘学红女士的人生经历,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1977年高考上海市的理科状元袁钧瑛的人生故事。


(资料图片)

袁钧瑛女士和刘学红女士两人不仅同为1977年的高考状元,她们两人的人生经历也似乎代表了那一代大学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刘学红女士北大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一直留在国内兢兢业业工作了31年后退休;而袁钧瑛女士则代表了另外一部分在国门打开后异常渴望走出国门的大学生。

接下来,为将为大家介绍1977年上海市理科状元袁钧瑛女士的人生经历。

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演讲的袁钧瑛

和出生在铁道兵家庭的刘学红不同,袁钧瑛出生在上海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她的外祖父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翻译家李青崖。

李青崖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和推广,《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都是他最先翻译成中文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青崖担任了上海文史馆副馆长。

她的爷爷同样鼎鼎大名,是近代著名化学家袁开基先生。

袁开基先生曾留学美国维基尼阿大学,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袁开基先生先后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药品编纂委员会委员。还曾是上海市政协委员。

“两弹元勋”袁承业教授是袁钧瑛的大伯

而袁钧瑛的父母同样优秀,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很遗憾的是在袁钧瑛10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因为医疗事故去世,她成了孤儿。

当时是1968年,她父亲正参加一场旨在对她爷爷展开帮助的会议,在会议上,原本身体不好的父亲在发言上突然倒在了台上。

送到医院去的时候,当时医院的医生都在忙于各种会议,结果只能是没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年轻护士临时为袁钧瑛父亲诊治,结果造成了医疗事故,造成袁钧瑛的父亲不幸英年早逝。

高中毕业时虽然袁钧瑛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是当时想上大学必须先到农村或者工厂工作一段时间,然后群众们再根据这个年轻人的表现推荐上大学,所以袁钧瑛尽管成绩很好,但也必须先下乡或者去工厂工作。

相比于去北京郊县种树的刘学红,上海的袁钧瑛运气就好得多,她不用下乡,直接被分配到工厂去当了工人。

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的出路了,不知道袁钧瑛的爷爷是不是帮了她一把。

和刘学红类似,学习很好,但是干活不行的袁钧瑛不出意外的没能获得工厂群众们的推荐,没办法被推荐上大学。

正当在工厂里的袁钧瑛迷茫的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时候,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的工厂。

1977年高考

和北京的刘学红一样,上海的袁钧瑛同样把这次高考视作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只不过和刘学红不同,袁钧瑛对自己的理科成绩有绝对的自信,因此,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报考上海复旦大学。

高考结束公布成绩,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袁钧瑛成为了1977年上海市的理科状元。

1982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袁钧瑛并没有和北京的刘学红一样选择参加工作,而是选择考入了她爷爷任教的上海第一医学院。顺便说一句,这一年袁开基先生去世。

袁钧瑛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究时,非常幸运的遇到了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她凭借出色的成绩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她要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了。

袁钧瑛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阶段,也迎来了她人生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21世纪初的袁钧瑛女士

很多自媒体文章都批评袁钧瑛女士公派留学美国却滞留不归,最后还加入美国国籍;甚至有些文章干脆批评她拿着国内老百姓的血汗钱在美国读书,最后还拒绝回国效力。

这里,小编觉得有必要为袁钧瑛女士澄清一下。请注意,小编只是基于“还原历史”的目的,并不代表小编赞同袁钧瑛女士的选择。

袁钧瑛女士赴美留学虽然名义上是“公派”,但其实是一个“公派自费”的留学项目。

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最开始只是李政道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回国讲学时发现国内大学有许多很好的科研人才,但是受制于实际情况,使得他们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科研。

而当时中国没有向北美派出留学生的渠道,也还没有GRE和TOEFL考试,没办法通过正常途径把这些科研人才送到美国去培训。

不爱循规蹈矩的李政道先生就通过自己私人关系联系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们,让他们出一份能达到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研究院的试题寄到北京。

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留学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们

然后李政道亲自主持了有北大和清华最出色物理学学生参加的考试,并且李政道还把最优秀的5个人的试卷和履历寄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请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开会研究这5位中国学生是否有资格入学深造,最后,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决定录取这5位中国学生。

这就是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最初起源。

而当时,李政道考虑到赴美留学不仅学费,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个研究所一年需要至少10万元人民币。

这笔钱,国家真的很难拿出来;这还真不是国家小气。

1980年代初10万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2021年一篇学术论文披露,1977年一万人民币相当于2020年1000万人民币;那么,20世纪80年代初的10万人民币不亚于2020年一个亿。

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留学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们

于是,李政道又联系到愿意参加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美国大学,希望这些大学为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们勤工俭学,自己给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参加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美国大学也都同意了李政道的这个提议。

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一种留学方式:“公派自费”。

换言之,袁钧瑛女士赴美留学并没有花“老百姓的血汗钱”,她是通过在哈佛的勤工俭学自己挣的学费和生活费。

顺便说一句,李政道教授一直在美国,奔波于50多所大学,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和劝诫这些通过CUSBMB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留学美国的中国科研人才学成后归国效力。

总而言之,袁钧瑛女士后来选择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固然不对,在道德上存在问题,但是她确实是没有花“老百姓血汗钱”。

袁钧瑛女士

和北京文科状元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高考作文登上《人民日报》不同,高考和求学生涯对于袁钧瑛女士来说只是她辉煌的起点。

她有着一个比全世界99.9%的同龄人都要辉煌的职业生涯:

1990年,袁钧瑛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

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

2007年,袁钧瑛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010年,袁钧瑛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2017年,袁钧瑛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她的科研成就简单粗暴的说,就是她为人类攻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阿尔茨海默氏病(AD)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科研成果已经用在了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新药上了。目前两款基于袁钧瑛女士科研成果的新药已经在美国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近些年来,关于袁钧瑛女士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她于2020年回国定居这件事情上。

其实在这个问题,本质上和质疑杨振宁教授晚年回国是不是为了养老是一样的。

袁钧瑛

以袁钧瑛女士的科研背景以及她的能力、眼光、见识,她去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是“座上宾”一样的存在。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都愿意给她“养老”。

她愿意落叶归根回到上海,还愿意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小编觉得,作为国人,应该心怀感激。

最后,在小编看来,不管是大学毕业后不留学留在国内工作的刘学红,还是晚年回国的袁钧瑛,她们的选择小编觉得可以用谭嗣同先生的一句诗来形容:

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