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真不开玩笑
时间:2023-07-08 01:22:41  来源:钱江晚报  
1
听新闻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涂佳煜 实习生 单予晴

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日小暑,是全国人民“上蒸笼”的日子。

然而,今年的高温天气早已露出“大事不妙”的苗头。前两天,北京出现了今年第四个40℃的高温日。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球的情况都是如此。7月3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天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01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然而仅仅一天后,这一记录就又被17.18摄氏度的新高打破了。

全球的天气气候,究竟发生了什么?往后的夏天,会更加难熬吗?

高温,图源视觉中国

01

厄尔尼诺,为何让人谈之色变?

4日,世界气象组织的官宣让人们锁定了高温天气的罪魁祸首之一——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据评估,2023年7月到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但它的出现却往往是极端高温的不祥预兆。

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年份。上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2015年至2016年,2016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厄尔尼诺现象,图源视觉中国

据国际科研机构“世界天气归因联盟”预计,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地出现破纪录热浪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00倍”。

在厄尔尼诺压倒性的威力面前,人类不免显得渺小。

厄尔尼诺的成因十分复杂,科学家至今未能作出完备的解释。我们仅仅知道,这种现象一般每2至7年发生一次,持续9至12个月。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西太平洋降低。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我们难以预料的,是它引发的灾难性影响。尽管气象预警手段一直在进步,每当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全球接连不断的气象灾害还是令人措手不及。

1982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198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洪涝,东北地区出现低温,黑龙江6月气温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低。

1998年夏季,同样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发生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涝。

干旱,图源视觉中国

2016年,印度受到罕见高温的袭扰;澳大利亚夏季遭受高温热浪侵袭,引发森林大火;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出现了严重干旱,非洲多国粮食严重减产;巴西等地出现持续性干旱,拉美多地出现了暴雨洪涝……

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宣布消息,是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信号,动员各国提前准备。“对与这一重大气候现象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进行早期预警并提早采取行动,事关拯救生命和生计。”世界气象组织表示。

种种迹象表明,挑战,或许比以往更加严峻。

02

南方的夏季,会更加难熬吗?

厄尔尼诺快速酝酿的同时,我国的江南等地,正在经历梅雨季。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周兵此前解读,随着副热带季风区对厄尔尼诺的响应,梅雨开始来得比较猛,降水的强度也比较大,所以说可以认为目前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梅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厄尔尼诺的一种间接响应。

虽然江南还没有出梅,也没有出现和华北、淮南等地一样40多度的高温,但不少南方人已经表示感到热得“不能忍”了,这是为啥?

其实到目前,北方雨季前的高温仍以“干热”为主。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一年之中最潮湿、闷热的时段,开启“桑拿模式”。江南空气更为湿润,“蒸桑拿”的感觉无疑更加强烈。

烟雨西湖,图源视觉中国

更科学地解释,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指的是自然状态下流动的空气温度,但我们感受到的温度还与风速、日照、湿度等因素相关。“桑拿天”因为湿度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人的体感温度就会更高。

比如,今天气象预报显示杭州的最高气温是36℃,但体感温度却已经高达43℃。

气象专家解读,在江南地区,当气温达到43℃至45℃时,人体体温就产生极限。但在空气干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直到气温突破52℃,人体才会产生一些极限反映。所以,南方的夏天更令人不适,不是没有道理。

对于南方人来说,还要警惕今年可能的强降水影响。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经历了多年的南方干旱格局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将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回归。

03

地球越来越热,将是常态吗?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几年,“史上最热夏天”的说法经常出现。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旱和更涝的未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此前3年的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温起到了暂时的“刹车”作用,但过去8年仍然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

分析预测显示,2023年到2027年中至少某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的可能性为66%。如果这一情况发生,意味着全球升温将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立的阈值。

今天,我们都在讨论厄尔尼诺可能带来的高温,但地球越来越热,却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气候变暖的因果是环环相扣的。比如,北极海冰的反照率相当于海洋的5-6倍,通过冰雪-反照率的正反馈机制,它在气候变化中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其面积大小决定了多少太阳光进入地球系统。然而,一项新发表在《自然-通讯》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可能会在2030年之前就达到夏季无冰状态。

图源视觉中国

海水温度和气温的升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反过来,海冰融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温度升高。

在中国,青藏高原的积雪和冰川同样通过反照率效应影响着地表和低层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影响东亚地区的气候。然而过去 50 年,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超过了同期全球增温速率的2 倍。冰川和冻土面积减小,冰雪高原正越来越“暖湿”。

对于城市里的我们来说,躲在空调房中足不出户成为了度过高温天的最佳选择。然而这一举动,也难脱气候变暖的“帮凶”之嫌。

相较于乡村和外围郊区,城市的“高温化”现象更为严重。林立的高楼、拥挤的人群将热浪牢牢包裹于城区中心,主城区俨然成了一座“高烧的孤岛”。这一现象被19世纪的英国化学家鲁克·霍华德(Luke Howard)首称为“热岛效应”。

如今,这样的“热岛”普遍存在于人们周围,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难逃“热岛效应”的命运。

城市中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都是造成城市“热岛”的因素。其中,空调的过度使用是加速城市“高温化”乃至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

中央空调压缩机,图源视觉中国

根据国际能源署在2018年一份报告中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空调数量将从16亿台增长至56亿台。如此庞大的空调需求,不能不让人担忧背后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

空调影响气候的方式,主要是排放温室气体。为空调供电的过程中燃烧的燃煤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产生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外,空调的制冷剂泄漏也会释放温室气体。

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全球16亿台空调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1.3亿吨左右,而根据预测,到2050年,给空调供电的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排放的温室气体将接近翻倍,达到22.8亿吨。

这些排放将加剧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导致的频繁高温,又可能进一步增加人们对空调的需求,从而导致“空调大军”不断给地球“加热”的恶性循环。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各国均在努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或许只有走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制冷之路”,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气候变暖才会有所缓解,我们才得以走出这一“热循环”困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